2)44、第 44 章_寒门学子的科举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之又小。

  三辩的时间并不长,也就半柱香的时间,没一会便轮到樊凡上场了。

  只见教谕随手从竹筒中摇出一支题签,上前大声念道:“《岳阳楼记》,‘微斯人,吾与谁归?’,樊氏族学樊凡先出题,儒江书院胡曦作答。”

  意思是要根据《岳阳楼记》“微斯人,吾与谁归?”一句出题。

  《岳阳楼记》乃名篇,樊凡在前世就学了,到了大明,自然也免不了,对此十分熟悉,所以樊凡十分淡定。

  光光是看这一句话,自然是问不出什么,关键还是要回顾前文。

  樊凡把《岳阳楼记》在脑中快速过了一遍,当下决定由浅入深,说道:“我的题目是——‘斯人’所指何人?”

  总评判官站起来道:“可。”意思是樊凡所出的题目符合规矩。

  能让范仲淹发出“吾与谁归”感慨的,自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古仁人”,若是通识全文意思,此题并不算难。

  显然,胡曦虽背得全文,却未了其意,因《岳阳楼记》全文中仅出现了“滕子京”一人名,故答道:“‘斯人’所指巴陵郡滕子京也。”

  实际上,全文的第一段,不过是个引子,“滕子京”也只是此名篇的“引路人”,范仲淹写此文规劝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六位评判官并无人敲响桌前木鼓,意味着,无人认同胡曦的答案,答错了。

  接下里轮到胡曦出题,许是开头便答错了一题,小小少年心神不稳,一时过于慌张怯场,加之“微斯人,吾与谁归”寥寥数字,实在不好出题,本想问“前一句是何”,不料口误道:“此句的下一句是何?”

  “可。”评判官虽诧异,但此题并不违规。

  樊凡也是一愣,答道:“此句为篇末,并无下一句。”六道木鼓声响起,意味着樊凡答对。

  随后,樊凡又问道:“‘微’可一字多义,皆有哪些?”此题便更简单了,与后世考多义词相似。

  樊凡本是想友情放水,谁料胡曦学习字义句意仅靠《四书章句集注》,拘泥于朱熹作出的注解,认识有偏差。

  于是胡曦答道:“朱老夫子注《四书》有道‘微,无也’,微即无,无即微,如何能道一词多义?”意思是,朱熹只注了“无”一层意思,他便将“微”等同于“无”了。

  樊凡忍住不敢笑,心道,这便是“死读书,读死书”罢,背书的本事是一流的,奈何学得不深不广,才会闹此笑话。

  “荒唐至极。”樊凡驳道,“以胡同学之见,论语有道‘孔子微服而过宋’,岂非……”

  樊凡没把话说完,算是给胡曦留了情面,若是他把话说完,“有辱孔子”一道帽子盖下来,恐怕胡曦这辈子都难在科考上有什么成就了。

  本只是普通的对辩,不至于此,樊凡把握好了分寸。

  胡曦还不明白樊凡的苦心,正欲继续争辩,他的夫子在一旁观赛,却知道其中利害,连忙向评判官招手示意,道是认输了,赶紧把胡曦领了下去,留住面子。

  走之前,那夫子还对樊凡道了一句:“谢小公子留情。”樊凡还礼。

  如此,樊凡得胜,进入下一关。

  一秒記住『三五文学→』为您提供精彩小说。

  请收藏:https://m.rm9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