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鸦片战争前期的中国海军_命运的抉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一章:下一章:

  终于写到台湾战役了。柳丁借用了郑成功攻台的战略。呵呵,各位大大是不是对于第六节里的海战觉得不过瘾呢?没办法才5条船而已能打出什么配合呢。:(柳丁觉得改变海军的战略思想远比改进舰船的功能要重要的多。下面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海军的文章。有助各位了解中国古代海军的发展历程。哈哈,有人说当时的台湾是块“鸡肋”。柳丁承认这个观点。可她再怎么也是中国的“鸡肋”。

  在中国,尽管海洋派思想占优势,但海军的发展很不稳定,并且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远在元、明两代,中国就派遣远洋船队驶达印度洋。然而,中国政府中有影响的官员极力诋毁海军的发展,并且最终使得中国的远洋船队实际上不复存在了。

  中国海军战略综观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兴衰对海军战略有直接影响。这种兴衰周期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政权巩固阶段、和平安定阶段和崩溃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在经过一个时期的国内战乱各部武装力量统一为一支强大的军队。这时“大一统”的思想盛行,大陆和所有被认为是中国领土的地区都是皇帝的一统天下。在控制海岛、对位于大洋中的中国藩属实行统治中,海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是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但也正是封建王朝繁荣昌盛导致对海洋事业和海军建设漠不关心。中国因而落入所谓的“小一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沿海地区没有有效的防御,以致经常遭受海盗与走私犯的骚扰。

  在第三阶段,内部倾轧和农民起义连续不断,最终导致了国内战争、首都迁移和外敌入侵。这就是所谓的偏安时期。这时,中国往往失去对部分沿海地区、岛屿以及边境地区的控制。

  内乱外患

  简单地讲,中国忽视海军发展很可能是对付内乱外患所造成的。这种对付内乱外患的战略思想认为,威胁封建王朝有两大因素,即内部起义和北部边疆的外敌入侵。

  内乱外患除其字面含义外,中国人还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它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内部的软弱招致外敌的入侵”。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古代的这一战略思想同现代的防御性战略威慑的思想非常相似,潜在的敌人必须认识到中国的军事力量可能会以令人难以接受的反击对侵略作出反应。

  这种思想产生了关于军事力量的强硬态度。比如,封建统治者及其幕僚们往往遵循汉代治军的方法。

  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敌,不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

  请收藏:https://m.rm9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